穆书失政和,猎鼓疑宇文。峄山会稽书,摹勒非其真。
兹碑立榛莽,缺画鬼所扪。迩来碧霞宫,复遭野火燔。
岂其坑儒魂,来报焚书冤。阿房三月灰,余焰犹复然。
我言嬴秦罪,在废籀古文。改篆而篆亡,毁经而经尊。
几令周孔字,禁抑不得传。非有叔重功,六义无渊原。
堂堂李丞相,独著《仓颉篇》。奉诏写石旁,下笔整不偏。
斥弃徒隶文,程邈讵敢干。法家尚刻削,此迹何真淳。
试读《逐客书》,后愚而前贤。观其遘时屯,变本亦可怜。
眇然访遗本,落落区宇间。爱此匪恤私,持赠友意殷。
人身不及纸,完好无百年。楚人得失弓,达者忘其人。
题名傥留世,何必归子孙。
以下是对《李斯泰山石刻题后》的逐句翻译和注释,并附有赏析:
穆书失政和,猎鼓疑宇文:穆书指的是周穆王时期的书法作品,失去政和表示失去了原本的和谐。猎鼓可能与宇文有关,暗示了某种混乱或不确定。
峄山会稽书,摹勒非其真:峄山会稽书指的是会稽的刻石,但摹勒并非其真实面貌。这里可能是指这些刻石在后世的模仿中失去了原本的真实感。
兹碑立榛莽,缺画鬼所扪:这里的“兹碑”指的是泰山刻石,它们被立在荒芜的草丛中,缺乏完整。鬼所扪可能指的是刻文被破坏或遗失。
迩来碧霞宫,复遭野火燔:碧霞宫可能是指古代的建筑或遗址,遭到野火的焚烧。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破坏。
岂其坑儒魂,来报焚书冤:这里的坑儒魂可能指的是秦始皇时期的焚书事件,即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这里的“冤”表达了对这些行为的不满和抗议。
阿房三月灰,馀焰犹复然:阿房是秦朝的宫殿名,三月的灰烬表明它曾经辉煌,但现在只剩下残余的火焰。
我言嬴秦罪,在废籀古文:嬴秦指的是秦国,废弃籀文意味着放弃了传统的文字系统。这里强调了秦国的错误在于废除了重要的书写传统。
改篆而篆亡,毁经而经尊:篆是一种古老的汉字书写形式,这里指出了随着篆书的改变,原有的经典文本也随之消失,但这种改变使得其他形式的文本变得重要。
几令周孔字,禁抑不得传:周孔指的是孔子及其思想,这里的“不得传”意味着这些思想受到了限制,无法广泛传播。
堂堂李丞相,独著仓颉篇:李斯被称为“李丞相”,这里提到了他独自撰写了《仓颉篇》,这是关于汉字起源的一种理论。
奉诏写石旁,下笔整不偏:这里描述了李斯奉命在石碑旁书写时的态度,力求笔画整齐,不偏颇。
斥弃徒隶文,程邈讵敢干:徒隶文指的是由普通百姓书写的文字,程邈可能是一位书法家,这里提到他不敢参与这类工作。
法家尚刻削,此迹何真淳:法家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这里批评这种刻削风格破坏了真正的艺术和自然美。
试读逐客书,后愚而前贤:逐客书是一篇关于驱逐外国人的文章,这里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可以体会到先贤的智慧和先人的愚昧。
观其遘时屯,变本亦可怜:这句话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变化本身的同情和理解。
眇然访遗本,落落区宇间:眇然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孤独或者寂寞地寻找遗留下来的文献。
爱此匪恤私,持赠友意殷:爱此意味着珍视这份文献,而不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里的“持赠友意殷”表达了将这份文献赠送给朋友时的心情和期望。
人身不及纸,完好无百年:这句话可能指的是纸质文献的保存时间有限,不能持久到一百年。
楚人得失弓,达者忘其人:楚人得失弓的故事可能在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迷恋物质财富,而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
题名倘留世,何必归子孙:如果这些石碑的题名能够流传下去,那么就没有必要让子孙继承它们了。
这首诗通过对《李斯泰山石刻题后》的内容进行逐句翻译和注释,不仅展现了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还深入探讨了其中涉及的政治、历史和文化问题。这首诗不仅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一次回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