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兰畦早春书事韵

寒尽山中未觉春,更惊白发夜来新。
桃源幸不经秦火,栗里端宜署晋人。
俯仰百年终有恨,推敲一字未全贫。
诗成且漫题名姓,莫被遐荒传逸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兰畦早春书事韵》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古诗,由清代诗人徐坊所创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还透露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下是关于《和兰畦早春书事韵》的一些介绍:

  1. 作者简介:徐坊(清),字东野,号寒山子,清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2. 诗歌原文
    寒尽山中未觉春,更惊白发夜来新。
    桃源幸不经秦火,栗里端宜署晋人。
    俯仰百年终有恨,推敲一字未全贫。
    诗成且漫题名姓,莫被遐荒传逸民。

  3.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早春时节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寒尽山中未觉春”,表达了即使在严冬过后,人们也难以察觉春天的到来,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
  • “更惊白发夜来新”则通过对比夜晚的新变化与白天的宁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 “桃源幸不经秦火,栗里端宜署晋人”两句则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期望。这里,“桃源”和“栗里”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美好地方,诗人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不受战乱影响的理想国度。
  • “俯仰百年终有恨,推敲一字未全贫”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他意识到无论人生经历多少挫折,都难以完全摆脱贫穷和遗憾,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追求。
  • 最后两句“诗成且漫题名姓,莫被遐荒传逸民”则是对诗歌创作的总结。诗人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留名青史,而不被遗忘,同时也希望不被后人视为隐居逸民。

《和兰畦早春书事韵》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艺术,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对世界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