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渐成阴,春光九十都虚度。落红如雨。阵阵随风去。
蝶少蜂稀,紫燕频频语。春何处。恼人情绪。青草斜阳路。
点绛唇 · 春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点绛唇·长安中作》是金末元初词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词人对春天的热爱与留恋。下面将详细介绍《点绛唇·长安中作》:
作品背景: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金朝的灭亡和文化的转型,因此其作品中常常带有深刻的时代感和个人情感。元好问在元朝建立后曾一度仕于元朝,但不久便因不满而辞官隐居,这一时期他的生活充满了变化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点绛唇·长安中作》的创作,既反映了元好问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变迁。
创作内容:《点绛唇·长安中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对春天的无限眷恋。全词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春去秋来的自然景象引发了词人对春天的挽留;二是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即对春天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三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这种多层次的表达,使得整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艺术特点:元好问在《点绛唇·长安中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词的表现力。首先,他在词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白雪”、“明珠”等,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描写传达了词人的情感。其次,词人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春天的留恋与离别的描述,展示了词人的悲欢离合之情。最后,元好问在词中的句式灵活多变,既有四七言句,也有五言句的形式变化,这样的结构布局增加了词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点绛唇·长安中作》不仅是元好问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金元时期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也能够更好地把握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