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松吼灵雨,白日摇孤光。
宗臣俨像设,肃拜趋祠堂。
成王周公辨,大义声雷硠。
精诚动星象,袍笏飞秋霜。
当时弃朽骨,匿迹埋山冈。
后来公是非,何曾恕文皇。
年号削建文,瓜蔓屠忠良。
一死明大义,万古扶纲常。
钟山石马蹲,孝陵寝殿荒。
云旓肃奔扈,千载遥相望。
谒方景二公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方景二公祠墓》是清代诗人徐恪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该作品通过苍松、白日等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是非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诗歌原文:
苍松吼灵雨,白日摇孤光。
宗臣俨像设,肃拜趋祠堂。
成王周公辨,大义声雷硠。
精诚动星象,袍笏飞秋霜。
当时弃朽骨,匿迹埋山冈。
后来公是非,何曾恕文皇。
年号削建文,瓜蔓屠忠良。
一死明大义,万古扶纲常。创作背景:徐恪,字昔民,一字息溟,江阴人。康熙丙寅拔贡,官罗城知县。有《九炉山人集》。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是徐恪在游览方景二公祠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是非的深刻思考。
艺术手法:该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通过对苍松、白日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比喻,展现了作者对忠诚与正直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中“成王周公辨,大义声雷硠”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忠诚人物的崇敬之情。
思想内容:该诗反映了作者对忠臣义士的敬仰之情和对历史是非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忠臣义士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同时,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呼吁人们对历史的是非进行深思,以期达到公正评价历史的目的。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是徐恪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映。在清代这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忠臣义士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形象。该诗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忠诚与正义的坚持和追求,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谒方景二公祠墓》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诗歌。它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忠臣义士的敬仰和怀念,也表达了对历史是非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精神,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