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夜坐

宝篆香消觉夜深。挑灯无语倍伤情。瑶琴欲抚闲消闷,拨尽朱弦总断魂。
风索莫,月凄清。无端愁思苦萦心。徘徊不尽梧桐月,守着窗儿坐到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夜坐》是一首由诗人郭则沄创作的词,创作于光绪年间。《鹧鸪天·夜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露台上独自倚栏沉思的场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原文
    风袂飘飘一倚栏。笙歌声在碧霄间。
    星摇远火收残雨,云展凉阴作晚山。
    频问夜,乍惊寒,思量闹处遣馀闲。
    楼台便是沧桑影,独爱明河隔坐看。

  2. 诗歌背景:郭则沄(字啸麓),又号蛰云、蛰园、龙顾山人等,是福州人,光绪进士。曾任国务院秘书长、侨务局总裁等职,并著有《清词玉屑》、《龙顾山房全集》。他与李贺、尹爟、王翃和杨万里等人的作品相比,同样展现出了宋代文学的特色,如杨万里的《悯农》和朱熹的《秋月》。

  3. 诗歌鉴赏

  • 在这首词中,“风袂飘飘”形容风轻轻拂过,给人一种飘渺、自由的感觉。“笙歌声在碧霄间”则描绘了夜晚宁静祥和的氛围,笙歌的声音似乎飘向了遥远的天际。
  • “星摇远火收残雨”,通过“星摇”和“远火”这两个意象,展现了夜空中的星辰与远处的灯火相映成趣,而“残雨”则传达了一种凄美而又悠长的情感。
  • “云展凉阴作晚山”,这里的“凉阴”暗示着夜晚的凉爽与幽静,而“作晚山”则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形成了一种静谧的画面。
  • 结尾两句“楼台便是沧桑影,独爱明河隔坐看”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个人喜好之情。这里的“明河”可能指的是明亮的河流或天空,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鹧鸪天·夜坐》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这首词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