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 底树

庭树又秋花。做弄年华。满城霜气湿青笳。眼底眉头愁未了,去数归鸦。
残月霭窗纱。莫便西斜。雁声和梦落天涯。渺渺蒙蒙云一缕,可是还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底树》是清代诗人徐灿的一首怀乡之作。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下面将对《浪淘沙·底树》进行深入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蘋,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他是江南吴县人,即今苏州市西南地区。他的生平颇为传奇,除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词人和诗人外,还与当时的文人雅士有深厚的交往。
  • 徐灿不仅擅长诗词,还精通书画。她与丈夫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大学士陈之遴继妻的身份让她在艺术造诣上更上一层楼。她的一生可谓是多才多艺,兼具文学与书画之术。
  • 徐灿的诗作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闻名。她的诗词作品反映了她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和人情的理解,这些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和推崇。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诗词原文:庭树又秋花,做弄年华。满城霜气湿青笳。眼底眉头愁未了,去数归鸦。残月霭窗纱,莫便西斜。雁声和梦落天涯。渺渺蒙蒙云一缕,可是还家。
  • 翻译:庭前的树木又到了秋天,花儿争奇斗艳,仿佛在捉弄着时光匆匆流逝。整个城市都被一层薄薄的霜气笼罩,连吹奏的乐器——青笳也显得格外凄凉。眼中眉间充满了未消的忧愁,忍不住想去数一数那些归巢的乌鸦。残破的月亮挂在窗纱之上,不要让它过早地西沉。随着大雁的叫声和梦中的飞翔,我的思念飘向了遥远的天际。那一抹渺茫的云雾似乎在诉说着回家的消息,难道这就是我期盼已久的归乡之路吗?
  1. 诗词赏析
  • 情景交融: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家乡的思念巧妙地融为一体。例如,“做弄年华”既表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又暗示了诗人对于青春易逝、岁月如梭的感慨。
  • 意象生动:词中运用了“秋花”、“青笳”、“归鸦”、“残月”等丰富的意象,通过具体的物象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这些意象既有外在的自然景物,也有诗人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 语言精炼:虽然徐灿的诗歌语言较为典雅,但每句诗的用词都十分讲究,简洁而富有韵味。这样的语言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创作背景
  • 徐灿的这首词可能是在他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或者其他地方求学、宦游时所写。在那个时代,文人墨客常常因为政治原因或个人志趣而离家出走,徐灿也不例外。这种离家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思乡之情,这也是他创作此词的原因。
  • 从词中的“去数归鸦”可以看出,徐灿可能身处于远离家乡的地方,无法直接回到家中。这种距离感增加了词中的哀愁和无奈,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使他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文字。
  1. 文化意义与社会价值
  • 文化传承:徐灿作为一位女性词人和诗人,在当时的女性文学创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她的诗词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才华和情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研究她的词作,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 情感共鸣: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大多数人都会有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徐灿的这首词就是这种普遍存在的情感的真实写照。它不仅仅是徐灿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广大游子们共同的心声。因此,这首诗词具有很高的情感共鸣价值,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人们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怀念。

《浪淘沙·底树》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词作,也是徐灿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人们不仅能欣赏到其精湛的艺术成就,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