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 春宵

一春风雨和愁滴,珊枕寒时。玉漏迟迟。浪语灯花泪暗垂。
惜花未许春归去,香锁葳蕤。绿遍天涯。凭得阑干暖为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 · 春宵》是清代词人徐灿的一首词。这首词创作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由词人徐灿所写,其内容主要表达了作者在春季夜晚对自然美景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及其翻译
  • 原文:一春风雨和愁滴,珊枕寒时。玉漏迟迟,浪语灯花泪暗垂。惜花未许春归去,香锁葳蕤。绿徧天涯。凭得阑干暖为谁。
  • 翻译:春天里,雨水和着我的忧愁不断落下。我的枕头被冷冰冰地包裹着,时间似乎也在慢慢流逝,就像那一盏盏摇曳的灯火,它们默默诉说着无声的哀伤。我不忍让花朵随着春天离去,于是用香炉中的香烟将它们轻轻锁住。尽管花儿已经开遍了天涯,但我心中只有温暖的栏杆,不知为了谁而守候。
  1. 作者简介
  • 徐灿:字湘蘋,又字明霞、明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人。早年颖悟过人,通晓书史,后随陈之遴两次流徙,晚年学佛,更号紫䇾。徐灿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才艺和经历使他成为后世传颂的对象。
  1. 作品分析
  • 主题与思想:本词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及个人的情感反应,展现了一个文人面对春夜美景时的复杂心情。一方面,他试图留住春天的美好,不让其轻易逝去;另一方面,他也感受到岁月流转带来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这种矛盾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生命本质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1. 艺术特色
  • 语言表达:“一春风雨和愁滴”,这句诗简洁明了地表达了春天带来的连绵不断的雨和由此引起的内心忧愁。“惜花未许春归去”则展示了诗人对春日美景留恋不舍的情绪。“绿徧天涯”,不仅描绘了景物,也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1. 文化影响
  • 历史地位:徐灿作为南宋末年的遗民词人,他的词作在当时受到广泛的赞誉。他的词风清新隽永,既有婉约的柔美,又透露出一股刚健之气。
  1. 情感寄托
  • 个人情感: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徐灿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也抒发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采桑子 · 春宵》不仅是徐灿文学成就的一个体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词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至今仍能给人们以启示和共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