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西风肃柳营,翠华南驻阅神兵。
六军鼓舞天恩厚,共庆秋阳十日晴。
南苑绝句
介绍
《南苑绝句》是一首由晚清诗人潘祖荫创作的七言绝句。《南苑绝句》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描绘清代官场变迁的画卷。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反映了作者对政治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感慨。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内容:
诗篇背景:潘祖荫(1802年—1873年),字伯寅,号郑盦,江苏吴县人,其父亲为潘世恩,为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潘祖荫数掌文衡典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勤。
诗歌原文: 新衙门接旧衙门,二广前车属内阍。 此事自怜殷鉴在,唐家神策汉西园。
诗意解析:首句“新衙门接旧衙门”,暗喻新旧权力交接的复杂关系。第二句“二广前车属内阍”,则是指朝廷中的官员更换频繁,权力斗争激烈。第三句“此事自怜殷鉴在”,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和警醒。最后两句“唐家神策汉西园”,则是以唐代神策军和汉代西园宾宴为例,暗示了宫廷政变的历史教训。
艺术成就:《南苑绝句》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将历史的沧桑感与个人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通过对官场沉浮的描绘,传达出作者对权力游戏、道德沦丧的忧虑和批判。同时,诗中也体现了潘祖荫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文化影响:《南苑绝句》作为晚清文人的代表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清代社会和政治的重要资料。
《南苑绝句》不仅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而且也是研究清代官场政治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朝晚期的政治环境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与艺术造诣。
相关推荐
【注释】 南苑:指唐中书省所辖的南衙禁军。瑟瑟西风肃柳营,瑟瑟(sè sè):草木摇落声。西风凛冽,吹拂着南衙禁军的军营。 翠华南驻阅神兵:驻军于长安城外。驻军是军队驻扎的意思,这里指驻防在京城郊外。 六军:唐代称禁军为六军,包括羽林、龙武、神策、京畿等四个军。鼓舞:振奋。天恩:皇帝的恩泽。 共庆秋阳十日晴:共庆,共同庆祝。秋阳:秋季的阳光,这里代指皇帝的仁政。十日晴:十天都是晴朗的日子。 赏析
注释:校猎,古代的一种活动,即以马射靶子取乐,也作为军事训练。腾骧七萃,指奔驰的马,七萃是七个聚成的队形。笑他因兽虽思斗,意思是说他们虽然想通过狩猎来锻炼自己,但是天威难犯。 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校猎,后两句写校猎后的感想。校猎是一种游戏,但也是一种武艺的训练,诗人在这里描写了校猎的场面,表现了校猎者英勇的精神面貌。后四句写校猎后的感想,诗人认为这些校猎者虽然想通过狩猎来锻炼自己,但是天威难犯
【注释】 南苑:指皇家的园林。 绝句:一种绝句诗,每首四行,共八句。 离宫:指离宫别馆。 风景:景色。 数团河:即曲江,在今北京市西。 金碧:黄金白银装饰。 楼台:指离宫建筑。 点缀:装饰点缀。 蓬莱:传说中的海中神山,为仙境所在。 烟波:水波如雾气般弥漫。 赏析: 此诗描绘了离宫曲江的美景。诗人先写景,后抒情。首句“南苑”二字点明地点;二、三、四句写曲江风光,其中第二句用对比手法写出离宫之华丽
诗句赏析如下: 1. 诗的首二句 - “望衡对宇喜盈眸”:诗人遥望南苑,看到广阔的景色,心情无比喜悦,这两句通过直观的视觉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景的惊叹和内心的满足。同时,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反映出诗人内心对于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 “容膝如陆舟浮沉”:这句进一步描绘了南苑的景色,通过对比陆地和水域的景象,生动地表现了南苑的广袤和壮观。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宽广和包容。 2.
【注释】 南苑:指禁中苑囿。新衙门:新设立的官府。旧衙门:旧设的官府。二广:指广州、广西,唐时为岭南道。前车属(shǔ)内阍(hūn):从前广州府的官员被贬谪到内阍。内阍是皇宫中负责传递文件的官署。属:隶属。神策:即神策军,唐朝设置的一支禁卫军,后改为“神策军”,专司皇帝护卫。汉西园:汉时的皇家园林。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宣宗时期任翰林学士时所写,当时宦官势力猖獗,诗人借古喻今
南苑绝句 双双古柳几番栽,蚂蚁坟高土一堆。 只有元朝铁狮子,曾看延祐晾鹰台。 注释与译文: - 诗句解读:“双双古柳几番栽,蚂蚁坟高土一堆。”描绘了曾经种植过许多双古老柳树的南苑,以及这些树木后来被蚂蚁占据的景象。"蚂蚁坟高"形容蚂蚁筑巢的土壤比一般的土堆要高,可能暗示着这里曾经有重要的活动或建筑。 - 译文:曾经在南苑种植过双数对的古老柳树,如今它们被蚂蚁占据了,形成了高高的土堆。 - 赏析
南苑绝句 旧院仁虞说定诬,三千海户旧衣租。 似闻铁骑从天下,廿四离宫已尽芜。 注释与赏析 注释 - 旧院仁虞说定诬:指在旧院中关于仁虞的谣言被证实为虚假。 - 三千海户:形容人数众多,此处指的是海户数量庞大。 - 旧衣租:指因贫困而出售旧衣物以换取微薄收入。 - 似闻铁骑从天下:好像听到有铁甲骑兵从天边而来。 - 廿四离宫已尽芜:表示昔日华丽的离宫已经荒废、破败不堪。 赏析
红墙百廿里纵横,处处长桥流水平。 谁志河渠徵守敬,更谈潞水续贞明。 注释: 1. 红墙:红色的围墙。 2. 百廿里:一百零二里。 3. 处处长:这里指的是位于某处的长官或官员。 4. 桥流平:桥流水平,形容桥梁与河水相映成趣,水流平静。 5. 谁志河渠:是谁记载了河渠的修建。 6. 徵守敬:征召、任命守敬的人。 7. 更谈潞水:继续谈及潞水的事宜。 8. 续贞明:延续并弘扬贞明朝的光辉。
【注释】 南苑:唐代的禁苑,在长安城西。 御楼天上敞云房:指天宫的御楼,天上的云房。 畅好:尽兴。六飞:六军之车驾。驻跸:帝王临时停留。 童童:松树的苍翠。 秋光:秋天的景色。 赏析: 首句写南苑的景色。南苑是皇家的园林,位于长安城西部。“天上”二字,既形容南苑的宏伟,又暗示了它的神秘。“敞云房”,形容南苑如同天宫一样高旷而幽深。“松盖”,指松树林。“童童”,形容松树苍翠欲滴的样子。“倚夕阳”
注释:向皇帝问安的宦官骑马疾驰,向皇帝进膳的园官夜晚送上新鲜水果。舜日万年真是大孝子,皇帝的心只在两宫之间。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宫廷生活和皇帝对大臣态度的诗。诗中通过对比,突出了皇帝对于大臣的关心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权力关系
南苑绝句·射熊馆古昼阴森 霹雳弓鸣已殪禽 骑射共知家法在 网开三面圣人心 注释:射熊馆是古代用来驯养猛兽和训练士兵的地方,位于南苑。这里的环境阴暗而寂静,仿佛时间停滞。当一道霹雳般的弓声划破宁静,一只猛禽被击落。这象征着武力的使用和对规则的遵循。同时,这也体现了统治者的宽容与仁慈,他们愿意为了大局而牺牲一两个小动物。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军事训练场景的诗。诗人通过对射熊馆的描述
【注释】 南苑:唐时称京城长安为南内,南内禁苑称为南苑。绝句:四句一首的诗。撰拟词臣:起草奏章或文章的人。日进笺:每天给朝廷进献奏章。龙爪:指笔杆。蚕眠:指蚕茧。凤河:即凤溪,在今陕西宝鸡市。丹札:红帖。一洞天: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指皇帝赐给大臣的一种信函(封皮)。 【赏析】 这首诗是写皇帝对大臣的赏赐。诗人以“龙爪细蚕”来比写“龙爪”,用“凤河”来比写“凤溪”,用“兰舟”来比写“舟子”。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它描述了扈从羽葆的仙官们,他们的衣服染上了鹅黄,五彩云霞朝日捧,十行诏书下万人欢的景象。 "扈从羽葆尽仙官"这句诗描述了扈从羽葆的仙官们。扈从,即跟随在皇帝身后的人;羽葆,指古代帝王出行时所骑乘的马匹上插有羽毛的仪仗。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有的扈从人员都是仙人。"尽"表示全部、全都。所以整句的意思是说,所有的扈从人员都是仙人。这一句中,没有关键词,但可以注释为
南苑绝句 彩旌结陈龙蛇动,银烛成城星月繁。 神武圣谟周万里,玉关金甲尚云屯。 注释: - 彩旌:指彩色旗帜,用以显示军队的威严和气势。 - 结陈:布置阵形。 - 龙蛇动:形容军队行进中如同龙蛇一般威猛。 - 银烛:明亮的烛火,象征辉煌灿烂的夜晚。 - 成城:形成坚固的防御工事,形容军队准备充分。 - 星月繁:星星点点的灯光在夜空中交织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神武:指英明神武,具有卓越才能的君主
``` 诗句解释: - 琳宫古鼎焕天章: 描述宫殿中古老鼎器的壮丽,象征国家的财富和历史的深厚。 - 惜未西清两鉴详: 表示遗憾未能全面了解国家政治的得失,"西清"可能指代朝廷或历史文献。 - 好古小臣生苦晚: 表达了自己作为忠诚而年长的小臣,因时代变迁感到人生晚景凄凉。 - 簪毫不及继梁王: 使用自谦之词,意指自己的才能和地位无法与前代贤能相比。 译文: 皇宫内珍贵的古鼎闪耀着光芒
南苑绝句 宫门咫尺隔红桥,一片苍烟夜未消。 处处冈峦如画里,飞泉万点逐风飘。 注释: 1. 宫门咫尺隔红桥:宫门距离红桥很近,仿佛在红桥的阻隔下。 2. 一片苍烟夜未消:夜晚的烟雾弥漫,一片苍茫。 3. 处处冈峦如画里:到处都有山峦,宛如画中的景象。 4. 飞泉万点逐风飘:飞泉像万点星星随风飘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首句“宫门咫尺隔红桥,一片苍烟夜未消”
南苑绝句 狐啼乌叫隔山愁,月色朦胧万树秋。 斗帐醉眠浑不觉,醒来珠斗正当头。 接下来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1. 诗句解析: - “狐啼乌叫隔山愁”:通过声音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忧愁。狐啼和乌叫的声音穿越了山峦,让诗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和寂寞。 - “月色朦胧万树秋”:描绘了一幅夜晚的景色,月光朦胧,万树落叶,营造出一种凄凉而美丽的氛围
南苑绝句 雪笠烟蓑忆钓矶,此间七十二泉飞。 溪山大好萦乡思,不为莼鲈也合归。 译文: 我戴着斗笠,穿行在烟雾缭绕的渔舍中,回忆起曾经的钓鱼矶。在这里,有七十二个泉水从山间涌出,流淌不息。这里的山水如此美好,让我不禁陷入深深的乡愁,即使没有莼菜和鲈鱼的诱惑,我也应该回家了。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潘祖荫的作品,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诗中的“南苑”可能是一个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