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

故国千年恨,他乡九日心。
山陵余涕泪,风雷罢登临。
异县传书远,经时怨别深。
陶潜篱下意,谁复继高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是清代诗人徐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夜,明末清初山东新城人,字东痴,初名元善,工诗。他是一位有才情的诗人,明亡后隐居东皋郑潢河上,顺治间曾南行访林和靖故居,登严子陵钓台。康熙间荐鸿博,不赴,有《东痴诗钞》。
  1. 诗词原文
    故国千年恨,他乡九日心。
    山陵馀涕泪,风雨罢登临。
    异县传书远,经时怨别深。
    陶潜篱下意,谁复继高吟?
  2. 诗意解读
  • “故国千年恨”: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怀念和无尽哀愁,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情感始终挥之不去。
  • “他乡九日心”:诗人在异乡重阳节时,感到格外的孤寂和思念。这里的“他乡”指远离故乡的地方,而“九日”则是指重阳节,一个象征团圆、感恩的日子。
  • “风雨罢登临”:尽管风雨已经停止,但诗人的心情仍未平复,登高望远的愿望也未能实现。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失落。
  • “异县传书远”:诗人收到来自远方朋友的书信,虽然相隔遥远,但这份书信成了连接彼此情感的纽带。
  • “经时怨别深”:长时间的别离让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诗人对这段友情深感珍重。
  • “陶潜篱下意”:引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淡泊名利的情怀。
  • “谁复继高吟”:诗人在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变迁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希望有人能够继续他的诗歌创作,传承这份文化与情感的交流。
  1. 作品赏析
  • 艺术特色:《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人心。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诗人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感慨。
  • 情感表达: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的流露,无论是对故国的怀念,还是对异乡生活的感慨,都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最后两句“谁复继高吟”,更是点明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的思考和期盼。
  • 历史背景:此诗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不安、文化凋敝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友情的珍视。
  1. 创作背景
  • 徐夜在清朝建立初期,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生活的变迁。他通过诗歌来记录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学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 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清朝初年,这一时期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但也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夜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1. 作品影响
  • 《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流传至今,还因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艺术价值而被后人所传颂。它成为了研究清代文人情感生活和诗歌创作的重要文献。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位置,被后世许多学者和读者所推崇和研究。它不仅是徐夜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1. 现代意义
  • 虽然时代变迁,但《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仍然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内心的声音和情感的需求。这首诗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珍视与他人的情感联系,同时也要学会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教育意义
  • 此诗在教育领域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它教导我们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如何珍惜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现实、积极进取,不断创造美好的未来。

徐夜的这首《九日得顾宁人书约游黄山》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和文化的体现。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哀愁,同时也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