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歌六首

幼岁曾叨庭训多,惭予不肖悔蹉跎。
忽焉惨抱终天恨,听受无从可奈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搢珊的《奈何歌六首》是清代的作品,其中以“忆儿时变故多”和“养不逮兮可奈何”最为著名。《奈何歌六首》不仅是对个人身世经历的反思,也是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写照。通过这组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背景与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从历史背景来看,“咸同之际遇干戈”,即指1851年至1864年间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运动导致了清朝社会的极大混乱和破坏。而“承平备历诸艰苦”则表明,在战乱平定后,社会秩序虽然恢复,但人们仍要面对种种困难和艰辛,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得许多人感到无助。这种背景为徐搢珊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从文学作品的内容来看,《奈何歌六首》中的许多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苦难的回忆和对现状的不满。如“回忆儿时变故多”反映出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不幸遭遇,而“养不逮兮可奈何”则透露出一种无力回天的情绪。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心理变化,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状况。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徐搢珊的诗歌形式上属于古典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例如,在《奈何歌六首 其四》中,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韵味,又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