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岁暮有咏

雪勒馀寒春意少。一觉扬州,到处销魂早。庾信愁多潘鬓老。梅枝怕见青禽小。
极目烟波迷远道,何事东风,又绿瀛洲草。不是天涯归梦杳。悠悠教向谁边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蝶恋花·岁暮有咏》是一首描写岁末时节的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岁末之际的情感体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归乡之情的渴望。《蝶恋花·岁暮有咏》不仅展现了徐树铮深厚的文学功底,更体现了他对生命、自然以及情感的独到见解。

《蝶恋花·岁暮有咏》是徐树铮于清朝创作的一首诗词。全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深刻的哲理意味。诗中通过对岁末时节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中描述“雪勒馀寒春意少”,传达了冬去春来的微妙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季节更替带来的心理感受;“一觉扬州,到处销魂早”中的扬州,可能是指诗人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的一个意象,象征着繁华与落寞并存的生活。诗人在这样的季节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惆怅和失落感,这种情绪贯穿全文,成为诗歌的核心主题。

“庾信愁多潘鬓老”一句,借用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庾信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被岁月消磨的无奈和哀叹。庾信作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士,其一生饱受离乱之苦,晚年更是形销骨立。诗人在这里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面对人生困境时的痛苦和无奈。

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景象来衬托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极目烟波迷远道”,描绘了诗人站在江边,望着远方迷茫的水面,心中充满迷茫和不确定感。“不是天涯归梦杳”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和渴望,即使身处他乡,也始终念念不忘那份对家的记忆和情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构建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徐树铮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例如,“莫倚危阑,怕见孤鸿影”中的孤鸿,既是一种生物的象征,也隐喻着诗人孤独的身影,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而“炊烟明灭荒村暝”,则用炊烟的明灭来表现乡村的宁静和夜晚的到来,进一步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

《蝶恋花·岁暮有咏》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邃的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