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过山寺看芍药

丈室花光照暮天,色香空尽转生妍。
青山何处容吾隐,看到残春又一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过山寺看芍药》是清代诗人徐宗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徐宗亮,字晦甫,号椒岑,安徽桐城人,是清朝时期的诗人。他在游幕期间,足迹遍及四方,晚年定居于黑龙江,对当地的山川风俗和政治利弊有深入了解和深刻体会。他的诗歌创作涉及政治、社会和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与人文社会的深刻感悟。
  • 写作时间:这首诗作完成的时间不详,但根据其内容推测,它可能写在诗人晚年居居黑龙江的时候。那时,他可能在一次游览山寺时偶遇芍药花盛开的情景,从而有了这首描写美景的诗句。
  1. 诗歌原文
  • 丈室花光照暮天,色香空尽转生妍。
  • 青山何处容吾隐,看到残春又一年。
  1. 诗意解析
  • 景色描述:首句“丈室花光照暮天”描绘了夕阳下山寺内的芍药花光彩照人,美丽动人。这句诗通过对芍药花光影的细腻描写,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赞叹。
  • 心境抒发:“色香空尽转生妍”表达了诗人对芍药花虽然凋零但仍散发出美丽芬芳的感慨。在这里,诗人通过“空尽”一词,暗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生命短暂和美好的感慨。
  • 哲思体现:“青山何处容吾隐”透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无奈。这里,“青山”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而“容吾隐”则表达了诗人希望找到一片宁静之地,远离尘嚣的愿望。
  • 岁月流转:“看到残春又一年”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这里的“残春”指的是春天即将结束的季节,而“又一年”则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晚过山寺看芍药》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也通过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