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女叹

秋月已如雪,秋风已如铁。孤镫取寒光,有女当窗织。
废我一宵瞑,看丝乍盈尺。废我两宵瞑,看丝不成匹。
岂不畏龟手,此心凛无逸。昨日入城提蟹筐,东邻嫁女耀丰妆。
彩币千百束,绮罗十二箱。龙章象服何煌煌,平生不识蚕与桑。
归来泣对机中锦,知与谁人作嫁裳。抽刀断机不如寝,又听络纬啼金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织女叹》是南宋诗人戴复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1. 诗歌原文
  • 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
  • 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
  • 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1. 艺术特色
  • 情景描绘:诗中通过“秋月已如雪,秋风已如铁”等自然景象的描绘,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凄清孤寂的氛围,与后文提到的女子辛勤劳作形成鲜明对比。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对女性劳动者的深深同情和尊重。“岂不畏龟手,此心凛无逸”体现了她们在艰苦环境下仍旧坚持劳作的精神。
  • 语言运用:诗的语言质朴自然,用词朴实无华,但又能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贫苦和劳动人民的痛苦。
  1. 历史背景
  • 作者介绍:戴复古,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而闻名。《织妇叹》作为其作品之一,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 时代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受到战乱影响,农民生活艰难。诗中的织妇形象正是这一现实生活的写照,她的生活状况代表了那个时代广大劳动妇女的共同遭遇。
  1. 主题思想
  • 社会矛盾体现:《织妇叹》通过对织妇生活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特别是税收和高利贷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
  • 劳动人民的同情:戴复古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织妇及其家庭境遇的深切同情,展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关怀以及对不公现象的批判。

《织女叹》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而成为文学作品,更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被后人铭记。它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记录,也是对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的一种呼唤和慰藉。对于当代读者而言,了解和欣赏《织女叹》不仅可以增长见识、提升文学素养,还能促使人们对社会的不平等和个人命运的不公进行深入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