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砚池

湘竹生烟,剡藤铺雪,昼日初长。正梦吐江花,文成掷地,霞霏凤味,草圣称狂。石黛方添,隃麋再蘸,洒出龙蛇又几行。虾须卷,看杨花点点,飞入池傍。
一泓澄似沧浪。但秋水、南华注两章。见翡翠床边,眼回雊鹆,珊瑚匣底,苔绣鸳鸯。群玉山头,沉香亭北,游戏人间翰墨场。吾倦矣,凭他妃子,去舞霓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砚池》是清代词人徐釚创作的一首作品,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词: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徐釚(1636年—1708年),字电发,吴江(今属江苏)人,监生,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被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他的一生经历了科举考试的洗礼,也见证了清朝初期的文化繁荣。
  • 文化环境:清朝初期是一个文学艺术极为兴盛的时代,文人雅士们在诗词歌赋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与情感上的释放。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徐釚的创作亦受到了时代氛围的影响。
  1. 词作内容
  • 自然意象:《沁园春·砚池》中,“湘竹生烟,剡藤铺雪,昼日初长”等句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自然画面,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文人情怀:词中“正梦吐江花,文成掷地”等句子体现了作者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知识成果的自豪感。他通过文字表达了自己对于学识和才华的自信以及对传统美德的推崇。
  1. 主题思想
  • 隐逸之志:徐釚在词中通过对砚石、墨香等元素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遗世独立的隐逸情怀。他渴望摆脱尘世的纷扰,寻找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 文化传承:通过对古代文人如王维、李白等人的描述及对其作品的引用,徐釚强调了文学艺术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怀念。

《沁园春·砚池》不仅是一首词作,更是徐釚个人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的艺术体现。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对文人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这首词展示了一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