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春寒夜同王惟夏、叶九来、李武曾、饮家华隐兄寓斋,用六一居士韵

霜浓烟瓦寒鸦语。惹炉烟频炷。酒香易水爱燕山,红滴槽床雨。
羊裘不暖犹添絮。乱乡愁无绪。荆高市上且弹丝,问屠狗、曾逢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洛阳春·寒夜同王惟夏、叶九来、李武曾、饮家华隐兄寓斋,用六一居士韵》是徐釚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品简介
  • 作者介绍:徐釚,字电发,号南州草堂集,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吴江(今属江苏)人。其才华横溢,曾于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被召试博学鸿词,并被授予检讨的职务。
  • 诗词内容:《洛阳春·寒夜同王惟夏、叶九来、李武曾、饮家华隐兄寓斋,用六一居士韵》是徐釚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所写的词。该诗以“洛阳春”为题,表达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与友人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情怀。
  1. 诗歌原文
  • 霜浓烟瓦寒鸦语:描述了夜晚霜气浓重,烟雾缭绕着屋顶,寒鸦在屋檐上低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
  • 惹炉烟频炷:描绘了人们围坐在火炉旁,频频点起香烟的情景,反映了人们在寒冷中取暖的温馨场面。
  • 酒香易水爱燕山:借用“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于美好时光的回忆。
  • 红滴槽床雨:形容酒液滴落在槽床之上,伴随着雨滴落下,增添了几分诗意和浪漫。
  1. 艺术特色及赏析
  • 情景交融:徐釚擅长运用情景交融的技巧,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之中,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寒冷而美好的夜晚。
  • 意象生动: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霜”、“烟”、“乌鸦”、“炉烟”、“酒香”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而且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 情感真挚:徐釚在词中倾注了深厚的情感,无论是对友人的深情思念,还是对美好生活的珍惜,都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动不已。
  1. 历史背景
  • 文化环境:在清朝康熙年间,文人墨客云集,各种文化交流频繁,这为徐釚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 社会氛围: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体现了士人阶层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徐釚的词作也深受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1. 艺术手法
  • 语言精炼:徐釚在《洛阳春》中的语言十分简练而富有韵味,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雕琢,使整首词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
  • 结构严谨:整首词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既有宏大的背景描写,又有细节的刻画,整体布局恰到好处。
  1. 影响与评价
  • 文学史地位:徐釚的《洛阳春》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清代词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徐釚的评价颇高,认为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创作背景
  • 聚会场景:词中所描写的聚会场景,可能是在一位名叫饮家华隐的友人家中进行的。这种场景的选择既符合词人的身份地位,也为词中的描写提供了具体的空间背景。
  • 时间选择:词中提及的“用六一居士韵”,表明这是一次特定的聚会,可能是在一个名为六一居士的诗人或文人家中进行的。这样的选择有助于突出词人的文学才华,同时也为聚会增添了一份雅致的气息。

徐釚的这首《洛阳春·寒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词人高超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代文学风貌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