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妇词

天道未可测,人事未可知。丰歉数所定,施报庶无私。
山左逢凶岁,我正游不其。哀鸿鸣四野,穷黎日苦瘦。
有司勤抚恤,缙绅效驱驰。就食四万口,开厂日午时。
画地分男女,奔走俱淹迟。城东王氏妇,扶姑抱女儿。
冀得三人粮,聊以解朝饥。粟米未到囊,老母已倾欹。
侧身援以手,幼孩复见遗。肝肠已痛绝,那堪践踏随。
势如万壑趋,两肱难护持。辗转人丛里,捐躯尽孝慈。
可怜三女子,顷刻无完尸。士民长太息,行路泪亦垂。
救荒无善策,古人曾言之。天乎彼何辜,所遭竟如斯。
此理殊不解,漫成《恨妇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恨妇词》是由清朝诗人徐基创作的一首古体诗。徐基(约公元一七o一年前后在世),字宗顼,华亭南桥(今上海)人。他由贡生官训导,喜集前人诗词为诗文古,对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徐基创作这首诗时,正值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前的后,其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显著影响。《恨妇词》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作者对世事的深刻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下面将详细介绍此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徐基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不算显赫,但对后世的影响却十分深远。据资料显示,他生活在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前后,大约在1700年左右。
  • 作为华亭南桥(今上海)人,徐基自幼接受江南水乡的文化熏陶,这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徐基曾担任贡生官训导等职,这些职务虽小,却是当时文人学士的常用职,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地位。
  • 徐基喜集前人诗词为诗文古,这一特点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尊重和热爱。他的这种态度,也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
  1. 作品原文
    《恨妇词》是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深切感触。原句如下:

    此理殊不解,漫成《恨妇词》。
    这句“此理殊不解”反映了诗人对世间现象难以理解的情绪。而“漫成《恨妇词》”则表明了诗人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 作品鉴赏

  • 思想情感:此诗通过描绘一个女性因家国多难而生活困苦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批判。
  • 艺术手法:徐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哲理性,同时语言优美,读来引人深思。
  • 历史意义:此诗不仅展示了徐基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清代诗歌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1. 文化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恨妇词》通过对一位不幸女性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动荡,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 反映阶级矛盾:诗中的“施报庶无私”表达了诗人对于封建社会阶级分化和权力斗争的看法,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本质。
  • 体现人文关怀:徐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人文精神。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徐基在《恨妇词》中运用简练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在简短的诗句中感受到深沉的情感。
  • 意象鲜明:诗中运用了许多鲜明的意象,如“哀鸿鸣四野”、“穷黎日苦瘦”,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深邃:徐基的诗歌情感深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使得《恨妇词》不仅是一首简单的抒情诗,而是具有深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1. 后世影响
  • 研究价值:作为清代诗歌的代表之一,《恨妇词》对后世的文学研究和诗歌创作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教育意义:这首诗在古代文教中被广泛引用,成为教授古诗文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文化传播:随着时间的流逝,《恨妇词》逐渐被更多的读者所熟知,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恨妇词》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对时代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民苦难的深深同情。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追求。通过对《恨妇词》的学习与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