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落雁山》是清代诗人孙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
-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孙协,字子美,号东篱(一作东篱居士),生于1050年,卒于1120年。他是宋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与黄庭坚、陈师道并称为“江西诗派”三大家之一。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才华。
- 诗词原文
- 原文内容:倚杖趋危磴,扪萝上翠微。水穿山腹出,云拥石门归。日落松杉瘦,年荒鹿豕肥。郢南天一角,零落雁孤飞。
- 诗意解读:整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精细的笔触展现了落雁山的壮丽景色以及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诗中“倚杖趋危磴,扪萝上翠微。”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而“水穿山腹出,云拥石门归。”则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的水流和云雾的动态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最后两句“日落松杉瘦,年荒鹿豕肥。”反映了时间的流转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 创作背景
- 历史环境:孙协生活在宋朝,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然而,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诗人的生活也充满了坎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许多反映自然美景和内心世界的诗歌,其中《登落雁山》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 地理环境:落雁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境内,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登落雁山》的创作地点为落雁山,这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作为创作的素材。
- 名家点评
- 学者评价:孙协作为宋代的诗人,其作品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登落雁山》不仅展现了其精湛的诗歌技巧,还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热爱。在古代文人墨客中享有盛誉。
- 后世影响:孙协的《登落雁山》被后世多次引用和研究。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这首诗的引用或借鉴,使得这首诗的影响力得以延续至今。
- 文化意蕴
- 自然之美:这首诗通过对落雁山四季变化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将自然景观的美赋予了文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 人生哲理:诗中的“日落松杉瘦,年荒鹿豕肥”一句,不仅描述了景物的变化,也寓意着人生的沧桑。岁月的流逝带走了生机勃勃的松树和鹿群,但同时也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象征着无论经历何种变迁,生命总会在新的土壤中找到生长的力量。
孙协的《登落雁山》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语言和画面,还可以深入理解诗人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感悟与敬畏。对于喜爱文学的朋友来说,《登落雁山》无疑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