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发京口

大江流不断,愁共暮潮生。
水激山皆走,波翻月有声。
乱离朋辈少,旅夜客心惊。
乐士知何处,扬帆且北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发京口》是清代诗人徐士怡的作品,该诗以描绘长江的壮丽景色和旅途中的感慨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下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晚发京口》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一首五言律诗,由徐士怡所作。徐士怡,字棣友,石埭人,他除了这首诗之外还创作有《寄生山馆诗剩》。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其风格均与当时的文学氛围和社会状况相吻合。
  2. 诗歌内容 : 这首诗中描述了大江流不断的场景,以及随之而来的愁绪和暮潮。诗中“水激山皆走,波翻月有声”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汹涌澎湃以及夜晚月亮的倒影在波涛中的摇曳。“乱离朋辈少,旅夜客心惊”则反映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不安。
  3. 诗歌主题 :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忧虑。通过对比江水的流动和夜晚的宁静,诗人抒发了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4. 艺术特色 : 《晚发京口》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色。首先,其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每个字词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共同构建了一幅宏大的自然景观图。其次,诗人运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江水代表历史的长河,明月代表永恒的希望,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深远的意境。
  5. 历史价值 : 《晚发京口》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清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示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情感。同时,这首诗也是研究清代文学特别是山水诗的重要资料。

《晚发京口》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清代文人的艺术才华,还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