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桃花

后雕正是羡孤松,何意桃开竹外逢。
特遣陶公呵冻笔,再来渔父话晴冬。
放娇且喜霜难挫,解恨饶他雪未封。
天纵一阳扶老干,成阴应不待春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冬月桃花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个与清代诗人徐寅吉的《冬月桃花·后雕正是羡孤松》相关的古诗作品。这首诗描绘了冬日里桃花盛开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力的肯定。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徐寅吉是清代诗人,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认可,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作品原文及翻译:《冬月桃花·后雕正是羡孤松》是徐寅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后雕正是羡孤松,何意桃开竹外逢。特遣陶公呵冻笔,再来渔父话晴冬。放娇且喜霜难挫,解恨饶他雪未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美景的赞美之情,通过对冬日桃花盛开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3. 艺术特色:诗中的“后雕正是羡孤松”,通过对比孤松和桃花的意象,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诗中的“特遣陶公呵冻笔”以及“再来渔父话晴冬”等句子,则运用了典故和比喻,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表现力。
  4.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茶花、瑞香等多种花卉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而在《冬月桃花》中,诗人选择了桃花作为主题。桃花作为春天的代表,象征着生机与活力,而冬月桃花则更显得珍贵和难得,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5. 历史背景:清朝时期,文人墨客普遍崇尚自然,喜爱游历名山大川,寻找灵感。徐寅吉作为其中的一员,其作品中所体现的自然之美,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趋向,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冬月桃花》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篇,更是徐寅吉对于生命、自然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也能从中体会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