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石书院

云根结就已多年,质染烟霞早得天。
出涧虹霓精气聚,沉渊珊网宝辉连。
移来席上原生色,产在海滨妙自然。
肇锡嘉名文运启,澎瀛钟毓遇前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文石书院》是一首描述澎湖文石书院的古诗,由清代诗人胡建伟所作。文石书院在马公镇东郊,是清代以前澎湖唯一的学府,也是澎湖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以下是关于该作品的具体分析:

  1. 作者介绍
  • 胡建伟:清代贡生,因许应元等人之请,捐款创建了文石书院。
  • 文石书院的历史背景:清乾隆三十一年冬,胡建伟与许应元等提倡儒学,选育人才,并募款兴修学府。书院原陈列图书史册极多,堂中祀奉文昌帝像以及朱熹、程颢、程颐、周敦颐、张载等五位宋代理学大师。
  1. 书院的建筑特色
  • 头门和讲堂:有头门3间,中架为楼,上祀魁星;中为讲堂,祀宋代五子。
  • 山长住处和精舍:两侧山长住处各10间,两翼有精舍各10间。
  • 文昌帝像:堂中祀奉文昌帝像。
  1. 书院的文化价值
  • 兴盛儒学:书院担负着兴盛儒学的重任,是澎湖文化的发源地。
  • 文化传承:中法战争时,书院被法军付之一炬,但后来改祀孔子,成为孔庙。
  1. 文学地位
  • 《题文石书院》作为一首描写澎湖文石书院的古诗,体现了作者对这一文化遗产的情感寄托。诗中不仅描绘了书院的建筑特点和历史背景,还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清代文人对于儒学的推崇以及对澎湖文化的重视。
  1. 艺术表现手法
  • 意象运用:《题文石书院》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意象,如“烟霞”“虹霓”等,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书院周边的自然景观,也象征着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同时,诗中的“支昌帝君”等词汇,也体现了作者对道教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题文石书院》不仅是一首反映澎湖文石书院建筑特色的古诗,更是一篇体现清代文人对于儒学重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了解澎湖的历史文化,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