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城中元

殽果层层列此筵,纸钱焚处起云烟。
满城香烛人依户,一路歌声月在天。
明灭灯光随水转,辉煌火炬绕街旋。
鬼馀争食齐环向,跳跃高台欲夺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兰城中元》是一首清初时期的作品,由乌竹芳创作,描写了每年七月十五夜的节日盛况和民间习俗。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乌竹芳(约1650—1732),字东篱,号云烟,江苏苏州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尤以诗词见长。他的诗作不仅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还深刻反映了社会矛盾及民众生活。在文学史上,乌竹芳的地位较为特殊,其作品多带有浓郁的文人色彩,既有深沉的历史感,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乌竹芳的文学成就,使他成为清代中期重要的诗人之一。
  2. 文学风格:《兰城中元》作为一部描绘传统节日和民俗风情的作品,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细腻的笔触,乌竹芳将兰城在中元节时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纸钱焚处起云烟”和“明灭灯光随水转”,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整首诗歌富有画面感和动态美。乌竹芳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同时,他的诗句也富含哲理和情感,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 文化意蕴:《兰城中元》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描述,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纪念先祖,并祈求平安。这种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生死、信仰和家族的重视,也展示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乌竹芳的《兰城中元》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刻的文化意蕴以及丰富的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这首诗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清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让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