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城公寓寄兴

竹声萧飒雨声催,惊破幽人午梦回。
拂袖香风木樨放,映窗金色菊花开。
海天已滞三秋后,乡信难逢一雁来。
渺渺予怀添旅闷,兰舟何日渡阳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兰城公寓寄兴》是清代诗人乌竹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乌竹芳,字筠林,山东博平人,曾担任过噶玛兰通判和澎湖通判等职。他的文学生涯颇为丰富,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 创作时间:《兰城公寓寄兴》的创作时间为清道光五年(1825)署噶玛兰通判,道光十年(1830)又署澎湖通判期间。
  • 作品风格:此诗为七言律诗,展现了乌竹芳在律诗领域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风格。
  1. 诗歌原文
  • 竹声萧飒雨声催:描绘了雨后竹林的萧瑟景象。竹子的声音伴随着雨滴落下,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
  • 惊破幽人午梦回:表达了诗人因雨声打断了午间的美梦,使得他从梦中惊醒。这里的“幽人”指诗人自己,暗示了他内心的孤寂与沉思。
  • 拂袖香风木樨放:描述了诗人醒来后感受到的清新气息,以及窗外桂花开放的景象。木樨(桂花)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寓意着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映窗金色菊花开:进一步描绘了窗外金黄色的菊花盛开的情景,菊花代表着坚韧和高洁的品质,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
  • 海天已滞三秋后: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海天之间似乎已经停滞了三个秋天的时间。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远离故土的无奈和感慨。
  • 乡信难逢一雁来:描述了诗人难以收到家乡来信的情况,一雁南飞象征着家人的牵挂和期盼。这更加凸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渺渺予怀添旅闷: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旅行孤独的感慨,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种情感使得诗人感到更加孤独无助。
  • 兰舟何日渡阳台:诗人发出了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有一天能够乘船渡过台湾海峡,回到家乡阳台。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
  1. 诗歌鉴赏
  • 《兰城公寓寄兴》以竹声、雨声作为主要的音乐元素,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沉思。
  •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得恰到好处,如“竹声”、“雨声”、“桂花”等,都是诗人精心挑选出来的,它们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1. 诗歌主题
  • 思乡情:诗人通过对家乡的描写,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人的思念。
  • 孤独感:诗歌中充满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寂寞,尤其是在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情况下,这种情绪更加明显。
  • 自然之美: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1. 文化影响
  • 诗歌传播:《兰城公寓寄兴》在清代被广泛传播,成为了人们了解清朝诗歌的重要资料之一。许多学者和爱好者都对这首诗进行了研究和赏析。
  • 文化价值:此诗不仅展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文化风貌。它对于研究清朝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教育作用:这首诗也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好材料。它的简洁明了和深刻内涵,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1. 艺术特点
  • 音韵和谐:此诗在音韵方面表现得很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意境深远: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这种意境深远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修辞手法:此诗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兰城公寓寄兴》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清代诗歌的风格和特色,对于研究清朝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