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望舒月,皓皓冰蚕绢。
欲却炎天暑,比月裁成扇。
望舒圆易缺,金风换炎节。
风凉秋气寒,匣扇复谁看。
扇弃何足道,感妾伤怀抱。
对月泪如丝,君恩异旧时。
班婕妤怨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班婕妤的《怨歌行》是一首著名的文学作品,以团扇自喻,抒发失宠妇女的痛苦心情。
班婕妤作为西汉时期的著名才女,其诗歌作品《怨歌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还折射出汉代宫廷女性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历史价值都值得深入探讨。
班婕妤创作《怨歌行》的背景是在汉成帝时期,她作为长信宫的嫔妃,深知自己的命运多舛。诗中,班婕妤借秋扇自伤,表达了对于失去宠爱的深深无奈。这种自伤自怜的情绪,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尤为常见。她的遭遇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更是那个时代后宫女性普遍面临的处境。
从艺术特点来看,班婕妤的《怨歌行》采用了典型的乐府民歌形式,即以民间歌谣为基础,经过加工整理后用于官方的演唱。这首诗通过具体的物象“团扇”来象征女性的命运,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绝望。诗中的比喻手法十分巧妙,如将团扇比作易逝的青春,以及因失宠而被遗弃的命运,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哀婉之情。
从历史价值方面考虑,班婕妤的《怨歌行》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更在文化史和社会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反映了汉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爱情、婚姻和人生命运的思考。《文选》、《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文献对其均有收录,可见其影响力之广泛。
班婕妤的《怨歌行》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研究汉代女性生活、文化及社会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关于生命、爱情与命运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