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春寄外

倚酒驱愁,留香款梦,过了烧灯时序。韶光有限,争忍更掺风雨。沉阴作暝,漫赢得、昼长无绪。寒尚悄、慵卷犀帘,怕听画檐鸠语。
长安久羁倦旅。纵春来,未减离情千缕。三秋一日,梦也有凭无据。天长人远,奈鱼雁不将愁去。教省识、瘦比疏梅,折枝寄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枝春·寄外》是一首由清代诗人袁绶创作的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描绘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与哀愁。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和对离愁的抒发,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表达。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创作背景:《一枝春·寄外》的创作背景是袁绶长期居住在长安,远离家乡,身处异地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这首词可能是在一次特定的聚会或节日中所作,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2. 词句解析:《一枝春·寄外》的词句“倚酒驱愁,留香款梦,过了烧灯时序”表达了作者借助酒精来缓解内心的忧愁,通过梦境来寻求慰藉的情景。这反映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和孤独,以及他试图用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的无奈。

  3. 意象分析:整首词通过“一枝春”这一意象,象征春天的到来虽然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但同时也伴随着离别的哀愁。这种对比使得主题更加深刻,即春天的美丽与离别的痛苦并存。

  4. 情感表达:整首词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过去时光的无限留恋。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

  5. 文化价值:作为一首古典诗词,它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6. 现代意义:虽然《一枝春·寄外》创作于数百年前,但它所表现的情感和主题仍然具有广泛的现代意义。现代人可以通过这首词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枝春·寄外》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词,也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分析和欣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