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郯城

车轮喧轣辘,驱马过荒城。
野阔树无影,风寒沙有声。
健儿行带剑,牧竖坐谈兵。
岂少匡时策,行行望帝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郯城》是清代诗人秦焕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经过郯城时所见到的荒凉景象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过郯城》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清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诗:

  1. 诗歌原文
    车轮喧轣辘,驱马过荒城。野阔树无影,风寒沙有声。健儿行带剑,牧竖坐谈兵。岂少匡时策,行行望帝京。

  2. 作者简介:秦焕(1803—1870),字镜山,江苏山阳人,咸丰十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桂林知府、盐法道、按察使等职。其作品多样,包括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词曲等,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泛的才情。

  3. 诗歌赏析:《过郯城》通过描写车轮与马匹的声音、荒城的辽阔、风吹沙尘的声响以及人物的活动场景,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又壮阔的氛围。诗中的“健儿行带剑”与“牧竖坐谈兵”,分别描绘了战士的英勇和农民的朴素生活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也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即虽然有战士守护国家,但更多的是普通百姓默默耕耘。

《过郯城》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作,同时也是清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也能更深入地领会清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