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慢 · 和清真

眼前又、荒波断梗,蔓草颓堞。霜角清音渐发。霓裳曼舞顿阕。自陌上花时春绪结。晚风路、百转千折。甚燕子、辞巢尚能语,芳尘竟辽绝。嘈切。为谁怨写空阔。
正岸苇、萧萧沙痕净,缥缈孤雁咽。嗟旦暮悲愉,人境全别。泪涌易竭。临镜屏、聊伴窥帘寒月。残画螺青山层叠。方壶小、世情未歇。片云吐、倾天疑补缺。梦中见、碧海澄秋,万窍寂,明霞拥佩歌回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慢·和清真》是清末诗人陈匪石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以描绘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为主,展现了词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体验。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内容与背景:

  1. 作者介绍
  • 陈匪石(1883-1959)原名世宜,字小树,又号倦鹤,江宁人。他早年就读于尊经书院,并曾随张次珊学词。陈匪石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人物。他在同盟会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随朱祖谋研究词学,并参与了南社的活动。
  1. 作品原文
    眼前又、荒波断梗,蔓草颓堞。霜角清音渐发。霓裳曼舞顿阕。自陌上花时春绪结。晚风路、百转千折。甚燕子、辞巢尚能语,芳尘竟辽绝。
    嘈切。为谁怨写空阔。正岸苇、萧萧沙痕净,缥缈孤雁咽。嗟旦暮悲愉,人境全别。泪涌易竭。临镜屏、聊伴窥帘寒月。残画螺青山层叠。方壶小、世情未歇。片云吐、倾天疑补缺。梦中见、碧海澄秋,万窍寂,明霞拥佩歌回雪。

  2. 内容分析

  • 自然景观描写:词中描述了荒凉的河流两岸,枯草败瓦的景象。通过“荒波断梗,蔓草颓堞”等词汇,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又孤独的氛围。
  • 人物情感表达:词人通过对燕子和残月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其中“甚燕子、辞巢尚能语,芳尘竟辽绝。”透露出作者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追忆。
  • 社会感慨:通过对“世情未歇”“片云吐、倾天疑补缺”等句子的使用,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这反映了词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变迁的感受。
  1. 文化价值
  • 艺术成就:作为清末的词作,《浪淘沙慢·和清真》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词人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当时词坛的审美趋向和文化特点。
  • 情感表达:词中丰富的情感表达是其主要特色之一。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情感的细腻描摹,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 社会反映:通过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词人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这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陈匪石的创作是在清末近现代初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进行的,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各种思想碰撞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匪石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折射出了时代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 个人经历:陈匪石的个人经历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政治活动和对南社的贡献,使他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浪淘沙慢·和清真》中,词人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如“荒波断梗”、“蔓草颓堞”,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篇的视觉效果,也加深了诗篇的内涵。
  • 语言风格:陈匪石的语言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诗作既有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有细腻的情感抒发。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1. 读者反响
  • 《浪淘沙慢·和清真》作为陈匪石的代表之作,受到了广泛的读者喜爱和赞誉。它的艺术成就和深远的文化影响,使其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 对于研究清末近现代初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人来说,《浪淘沙慢·和清真》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深入的理解。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艺术追求,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浪淘沙慢·和清真》不仅是陈匪石个人的文学成就的展现,也是清末近现代初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