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清明,依然峭寒帘户。又尽日、如膏酥雨。怪今年、曾不见紫红酣妩。但梦里、长堤秉简,临水南陌,探芳盈路。
郁郁松楸,家山望中何许。况值此、灰飞百五。愿春迟,怜老病,心期仍阻。洗倦耳、愁鹃向人啼罢,独倚画阑无语。
踏青游·一春多雨峭寒,欲归未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青游·一春多雨峭寒,欲归未得”是清代诗人陈匪石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在特定季节中的情感体验与内心世界。
《踏青游》中的“一春多雨峭寒,欲归未得”这两句直接反映了诗人所处的春季气候特征和情感状态。清明节时,天气清明而寒冷,细雨如膏似酥,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湿漉漉的纱幔。这种天气条件使得原本应当外出踏青的时节变得不便,诗人因此心生归家之意,但又未能实现这一愿望,从而引发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受。例如,“梦里长堤秉简,临水南陌,探芳盈路”一句,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忧郁的画面,诗人仿佛在梦中漫步于长堤之上,手持简册,沿着南面的小路探索着满路的芬芳。这样的描述不仅营造了一种幽静的氛围,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春天美景的留恋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中所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季节的变化,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冲突与和谐。诗人在春天的细雨和寒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界的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抗争。
《踏青游·一春多雨峭寒,欲归未得》不仅是一首诗歌的展示,更是一次对生活感悟的深刻挖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理想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