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守雪

十年湖梦隔,忽向湖中舣。
洞庭雪耶非,峨眉幻为水。
水落云势张,沙翻空气委。
一夜湖雪平,寒光无起止。
茫茫十二螺,疑被同云徙。
吹我高寒心,浩入湖波弥。
夜色一气中,舟呼素烟里。
独寤洞庭澜,孤怀向元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庭守雪》是明朝诗人陶之典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日洞庭湖的美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洞庭湖的壮丽与神秘。下面将详细分析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诗歌原文及翻译:《洞庭守雪·十年湖梦隔》是陶之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原文如下:
    > 十年湖梦隔,忽向湖中舣。
    > 洞庭雪耶非,峨眉幻为水。
    > 水落云势张,沙翻空气委。
    > 一夜湖雪平,寒光无起止。
    > 茫茫十二螺,疑被同云徙。
    > 吹我高寒心,浩入湖波瀰。
    > 夜色一气中,舟呼素烟里。
    > 独寤洞庭澜,孤怀向元始。
    >
  • 译文:作者十年未见洞庭湖,偶然来到湖边停泊。湖中的雪花不是真雪,而是峨眉山的幻影。湖水落下,云层四散,沙子翻动,空气中弥漫着寒冷的气息。一夜之间,湖面结满了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湖面上的雪花像十二颗珍珠一般闪烁,好像被同一片云带走了一样。风吹过我高高的心胸,浩浩荡荡地进入湖波之中。夜色如一体,船在雾气中呼唤素净的烟。独自醒来时,洞庭湖的波澜汹涌,孤独的心向着最初的源头。
  • 注释: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骚客都曾游历于此,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 作品赏析:《洞庭守雪》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通过对洞庭湖冬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向往。诗中运用了“洞庭雪耶非,峨眉幻为水”等意象,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洞庭湖的雪景,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1. 写作背景:《洞庭守雪》创作于明朝时期,当时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流连于山水之间,寻找灵感,陶之典作为当时的文人,其作品中流露出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此外,洞庭湖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就有“洞庭天下水”之称,这也为陶之典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 诗歌风格:《洞庭守雪》的风格以清新、淡雅为主,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超脱物外的境界,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独立的情怀。

  3. 历史地位与影响:《洞庭守雪》作为明代诗词中的佳作之一,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赏,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明代文学、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以及探索中国古代文人生活情趣的重要参考资料。

  4. 现代评价:在当代,《洞庭守雪》仍然被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所推崇。《明史·文苑传》记载:“(陶)之典工诗,有《渔隐》、《秋夜》、《洞庭守雪》诸集。”这表明陶之典的文学作品在当时就已经受到高度的评价和认可。在现代社会,虽然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但《洞庭守雪》这样的古典诗词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情感,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思考。

《洞庭守雪》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内涵,跨越时空的界限,继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品读、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