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六兄汉阳

长安共被一镫凉,忽漫行踪各渺茫。
书到方知留夏口,冬来犹未到郧阳。
分携南朔云千里,飘泊江湖泪几行。
无限离愁谁共语,渚烟汀火隔潇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六兄汉阳》是清代诗人陈廷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人们的离愁别绪。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廷弼:字荀少,泽州人,是一位贡生,也是一位历官广东粮驿道的官员。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 诗歌原文
  • 长安共被一镫凉,忽漫行踪各渺茫。
  • 书到方知留夏口,冬来犹未到郧阳。
  • 分携南朔云千里,飘泊江湖泪几行。
  1.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远方的牵挂。诗中的“长安共被一镫凉”与“分携南朔云千里”,生动地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使人感同身受。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如“霜雁垂两翼”、“渚烟汀火”等意象,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1. 诗歌主题
  • 友情:诗中充满了对朋友深厚友情的表达,尤其是对远在他乡的朋友的思念。
  • 孤独与无奈:诗人在表达自己对于朋友的思念的同时,也流露出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陈廷弼的《寄怀六兄汉阳》作为其文学作品的代表,体现了清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和风格特色。
  • 历史背景:该诗的创作时间及作者生平背景,为研究清代诗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状况。

在了解以上内容后,可以进一步探讨以下几点:

  • 艺术手法:分析诗人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如何有效地传达情感。
  • 文化内涵:探讨诗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陈廷弼的《寄怀六兄汉阳》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