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 · 咏烛

摇红画阁影依依。残宵曾伴钗围。靥星眉月两参差。宿燕几曾知。
寒粟渐沈金烬暗,花还隐罗帷。春心灰透已多时。有泪祗偷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画堂春·咏烛》是近代诗人郭则沄的作品,创作于光绪年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珍品。

郭则沄(1882-1946),字啸麓,又字孑庵、雪蘋,号蛰云、蛰园、龙顾山人等,福州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光绪进士,曾任国务院秘书长、侨务局总裁等职。郭则沄的一生,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其文学造诣也颇受推崇。他的词作,如《画堂春·咏烛》,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更深刻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诗的原文如下:

摇红画阁影依依,残宵曾伴钗围。靥星眉月两参差。宿燕几曾知。寒粟渐沈金烬暗,花还隐罗帷。春心灰透已多时。有泪祗偷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日画堂中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诗中的女子,虽然生活无忧,但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却是无法言说的。她的容颜美丽动人,但眼中却透露出深深的忧郁。她的身边总是围绕着一些燕子,但她却无法察觉到这些燕子的存在。她的心中充满了失望和绝望,仿佛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哀伤,仿佛在诉说着她的无尽痛苦和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和矛盾。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三个经典典故,如裴航在蓝桥邂逅心仪女子云英,后羿为了仙丹不忍离别嫦娥,以及张骞乘“星槎”问牛郎牛津之事,这些典故都为词情添色,引人深思。这些典故的加入,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即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于人生的痛苦感悟。

《画堂春·咏烛》是一首富有情感和哲理的诗歌,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日画堂中的情景,通过描述一位女子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于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