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麝帘慵卷。好春那更到,新寒庭院。正香尘似海,绮愁无岸。
匆匆翠羽啼烟断。剩几树、斜阳闲处恋。虬签转。早唤起芳心,镫影窥罗幔。
易变。浮觞影事,按笛年光,冷梦醒初,寄语阆苑。恨危栏孤倚遍。
情更远。渺乡山、一片飞红意千万。乍泪泫。蓦酒醒,惊霜琯。
又题琼人去,暗烟遮尽高楼晚。
洞仙歌 · 忆梅,和铁夫韵
介绍
《洞仙歌·忆梅,和铁夫韵》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郭则沄创作的一首词。此首诗词以梅花为意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在冬末春初时节的美好景象,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词:
创作背景:郭则沄是福州人,光绪进士,曾任国务院秘书长、侨务局总裁等职。有《清词玉屑》、《龙顾山房全集》,词三卷附焉。《洞仙歌·忆梅,和铁夫韵》是他晚年的作品之一,通过与友人的词作相互呼应,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作品鉴赏:郭则沄在《洞仙歌·忆梅,和铁夫韵》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诗中“正香尘似海”形容梅花盛开时,香气四溢,仿佛无边无际的海面一般;“虬签转”则形象地描绘了梅花枝干苍劲有力,如同古老的木签在风中转动。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之中,感受到了梅花的坚韧和美丽。
情感表达:在《洞仙歌·忆梅,和铁夫韵》中,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梅花在冬末春初绽放,象征着重生和希望,这与诗人的生活状态形成了共鸣。诗人用梅花的美丽来象征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借此表达了对生命循环和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
艺术特色:《洞仙歌·忆梅,和铁夫韵》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富有哲思。诗中的梅花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元素,更是诗人心境的象征,通过梅花的生长、凋零,诗人传达了自己对生命、时间和美的理解。
历史影响:《洞仙歌·忆梅,和铁夫韵》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示。这首诗的美学特质和哲学内涵,使其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诗歌发展的重要文献之一。
郭则沄的《洞仙歌·忆梅,和铁夫韵》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的词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诗词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