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筑墙,墙高不可越,登登杵声莫教绝。官司念汝汝自竭,不见东村,鞭挞流血。
筑墙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连佳樗的《筑墙谣》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古诗,通过描写官府对百姓的压迫和鞭挞,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关注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下面是具体介绍:
- 作者背景
- 连佳樗:清代诗人,其诗作《筑墙谣》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 时代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明清时期农村的悲惨现实。当时,政府苛捐杂税沉重,农民被迫承担重税,生活困苦不堪。连佳樗通过《筑墙谣》揭露了这一社会现象,呼吁人们关注民生问题。
- 作品内容
- 主题思想:《筑墙谣》以“高筑墙”为隐喻,揭示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官府对人民的剥削。诗中通过描述官府对百姓的压迫、鞭挞和鞭打,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
- 语言风格:连佳樗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诗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 艺术特色
- 象征意义:《筑墙谣》中的“高筑墙”不仅是对建筑的描述,也象征着封建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束缚。诗中的“登登杵声”则暗指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和无助。
- 情感表达:连佳樗的诗歌善于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出深沉的情感和社会批判。他在诗中通过对农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农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 艺术手法:连佳樗在《筑墙谣》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连佳樗的《筑墙谣》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古诗,它以“高筑墙”为象征,揭示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生活的艰辛和官府对人民的剥削。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连佳樗的诗作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也在思想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是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启示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