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杂诗其二

未歌《玉树》已亡陈,不筑阿房亦覆秦。
一旅卒然挥白梃,九州强半着黄巾。
求为黔首悲龙种,别有蛾眉辱马尘。
痛忆文皇南下日,大廷幽谷尽忠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燕京杂诗》并非由郑板桥所著,而是明朝陈之遴的作品。以下是对该组诗及其作者的相关介绍:

  1. 作者简介:郑板桥(郑燮,1693-1765),原名郑自西,字克柔,号理庵,江苏南通人,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和书法家。《燕京杂诗》中的诗句“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超脱。而《燕京杂诗·其二》则是明朝陈之遴所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2. 诗歌原文:《燕京杂诗·其二》的原文如下:“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要钱。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在这首诗中,陈之遴通过描绘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追求。
  3. 诗歌鉴赏:《燕京杂诗·其二》在艺术上同样表现出了诗人的独特风格。诗中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陈之遴对于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4. 历史背景:明朝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复杂,国家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之遴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的诗作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
  5. 文学影响:《燕京杂诗·其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这首诗的流传和传播,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燕京杂诗·其二》是明朝陈之遴的作品,而非郑板桥所作。通过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