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声残,灯影碎。一个人儿怎睡。闲绣被,冷香篝。孤帏见也羞。
芭蕉树。芭蕉雨。恰似和谁共语。雨滴沥,泪栏杆。相陪消夜寒。
更漏子 · 秋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更漏子·秋雨》是五代词人孙光宪的作品,而非明朝诗人陈世祥所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作者简介:《更漏子·秋雨》的作者孙光宪是五代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生活现实,其词风悲凉而深沉,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原文赏析:孙光宪的这首《更漏子》以秋夜为背景,通过对秋夜景物和人物神态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思妇的离愁别绪和内心的苦痛。词中“秋深”“秋雨”等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秋季氛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艺术处理能力。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上,孙光宪的《更漏子·秋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首先,词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意境营造,展现了词人在艺术创作上的高超技艺。其次,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芭蕉雨”象征着思妇与爱人无法相见的痛苦,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文化影响:孙光宪的这首词不仅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五代时期社会历史和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它在中国文学史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欣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现代价值:在今天,虽然科技发展迅速,但人们对于美好情感的表达和追求从未停止。孙光宪的《更漏子·秋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灵,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一丝温柔和宁静。
孙光宪的《更漏子·秋雨》不仅在其所处的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今天的文化传承和艺术欣赏中仍然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文人墨客们对于自然、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