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残腊无多许。剩雪零冰,还做凄凉雨。爇尽水沉无暖处。好香不伴愁人住。
灯焰青荧花不吐。冷梦依稀,欲记无头绪。唤起侍儿痴不语,夜分应是多过午。
鹊踏枝 · 冬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鹊踏枝·冬闺》是一首唐五代时期的民间词。这首词由冯延巳所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鹊踏枝·冬闺》属于五代南唐时期的词作。这一时期的词坛,不仅汇聚了众多杰出的词人,如冯延巳、李煜等,同时也涌现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冯延巳的这首《鹊踏枝》,便是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一篇。
从艺术风格来看,《鹊踏枝·冬闺》具有明显的婉约派特征。它以细腻的情感表达、精巧的构思布局和含蓄的语言风格著称。在这首词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意象和动物比喻,将闺中少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融入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之中,既展示了词人的高超艺术造诣,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
从情感表达上讲,《鹊踏枝·冬闺》通过对冬日景象与闺中思妇之间的微妙关联,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让人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从文化意义来看,《鹊踏枝·冬闺》不仅仅是一首文学作品,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背景。冯延巳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许多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印记。因此,通过解读《鹊踏枝》,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鹊踏枝·冬闺》作为唐五代时期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情感表达和文化意蕴上展现了其不朽的魅力。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研究五代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研读这首词不仅能领略到古典诗词的美妙,更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