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游清明日同西樵、介夫至法海寺

烘日匀风,春光着人轻茜。绣草路、泥香成片。觅谁侬,和笑走,弓鞋初倦。更是处、池塘簇蒲拖柳,闲杀画船歌板。
把酒楼头,凭阑望中平衍。叹此日、春光都贱。彩旗空,绒索冷,秋千荒院。总听彻、归途小亭妖曲。依旧楚天云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世祥的《踏青游·清明日同西樵、介夫至法海寺》是一篇描绘春天景色和游人活动的古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品原文:《踏青游·清明日同西樵、介夫至法海寺》:烘日匀风,春光着人轻茜。绣草路、泥香成片。觅谁侬,和笑走,弓鞋初倦。更是处、池塘簇蒲拖柳,闲杀画船歌板。把酒楼头,凭阑望中平衍。叹此日、春光都贱。彩旗空,绒索冷,秋千荒院。
  2. 作品赏析:陈世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春意盎然。诗中“烘日匀风,春光着人轻茜”一句,生动地展现了春天阳光柔和、风儿轻拂的景象,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受。接着,“绣草路、泥香成片”则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仿佛走在绣满花草的小路上,周围都是泥土散发出的芬芳。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经历的美好春光,也使得这首诗充满了诗意。
  3. 背景介绍:《踏青游·清明日同西樵、介夫至法海寺》是明朝时期的作品。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明节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人们表达哀思、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因此,清明期间的活动往往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充满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4. 艺术特色:陈世祥在这首诗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十分独特,如“绣草路、泥香成片”、“弓鞋初倦”等句子,都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显得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5. 文化意义: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踏青游》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踏青游》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6. 情感寄托: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陈世祥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寄托。这种情感的表达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踏青游·清明日同西樵、介夫至法海寺》不仅是陈世祥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更传递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