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别兄云心

双鸟辞故山,来向衡阳飞。
天寒夜悲鸣,及此当乖离。
离家远行役,叶落辞其枝。
赖有平生亲,可以慰中怀。
胡为见遐弃,独寻向路归。
君归奉庭闱,予独泣路歧。
浮云异乡县,执手乃在兹。
人生天地初,游鱼出深池。
气化日以薄,年命日以衰。
冥冥无所终,悠悠复何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湘潭别兄云心》是宋代诗人陈起书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该诗歌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陈起书的生平不详,但据诗中的用典和意象来看,他很可能生活在南宋时期,一个动荡不安但又充满文化传承的时代。他的诗作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境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
  • 文学成就:虽然关于陈起书的生平资料不多,但从其现存作品中可以窥见其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把握。他的作品在后世被传颂,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1. 诗词原文
    双鸟辞故山,来向衡阳飞。天寒夜悲鸣,及此当乖离。离家远行役,叶落辞其枝。
  2. 诗句解析
  • 双鸟辞故山:这里的“双鸟”象征着一对伴侣或兄弟,他们从故乡出发,前往更远的地方。”辞故山”意味着离开熟悉的环境,踏上新的旅程。
  • 来向衡阳飞:衡阳位于湖南省北部,古代以出产名贵药材著称,这里可能是他们的目的地或经过之地。”来向”强调了方向性,”衡阳飞”则描绘了一幅鸟儿向南方飞翔的画面,暗喻着离别与期待。
  • 天寒夜悲鸣,及此当乖离:天气寒冷,夜晚寂静,鸟儿在风中发出悲鸣声。这种环境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及此当乖离”表达了离别即将到来的无奈与悲伤。
  1. 诗歌鉴赏
  • 意境营造:《湘潭别兄云心》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构建了一个充满哲理和审美意味的意境。它不仅仅是对兄弟离别的描写,更是对人生、时间和自然规律的深刻反思。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鸟儿飞翔的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哀愁。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对兄弟情谊的珍视和对未知未来的担忧。
  1. 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是一个多事之秋,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作品往往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湘潭别兄云心》作为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风貌,也反映了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责任感。
  • 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景物的精细刻画,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凄美、哀婉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1. 现代影响
  • 学术研究: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湘潭别兄云心》不仅是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也是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材料。
  • 文化传承: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部分,《湘潭别兄云心》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教育和普及,它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启示与反思
  • 人生哲学:从《湘潭别兄云心》中,人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生命、友情和别离的深刻思考。这些主题在今天依然具有普遍性,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
  • 社会责任:诗中对国家兴衰、个人命运的关注,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共同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1. 现代诠释
  • 现代解读:在当代社会,重新审视《湘潭别兄云心》中的诗意和思想,可以帮助现代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成功的同时,也要注意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提升。
  • 教育应用:将《湘潭别兄云心》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不仅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持。

《湘潭别兄云心》不仅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激励着后人不断地去探索、去理解、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