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寺古柏

太白名山古鄮东,结茅自晋永康中。育王晋松化龙去,天童古柏犹青葱。
此柏未知何代植,大都伯仲之间肩随从。昔闻天童山下路,二十里外皆青松。
载披《图志》稽古迹,诗句曾记王荆公。今亦凋枯殆将尽,纵有新栽,不敌老干常蒙茸。
幸哉此柏尚苍古,至今兀立山之中。无异孔明庙前树,根如铁石柯青铜。
我来偶然憩林下,两耳谡谡闻清风。问尔何由得年寿,雨露岂独私化工。
若非山灵暗呵护,得毋佛力广大多神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童寺古柏》是清代著名诗人陈劢所作的一首描写古刹的诗歌。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太白名山古鄮东,结茅自晋永康中。育王晋松化龙去,天童古柏犹青葱。此柏未知何代植,大都伯仲之间肩随从。昔闻天童山下路,二十里外皆青松。载披《图志》稽古迹,诗句曾记王荆公。今亦凋枯殆将尽,纵有新栽,不敌老干常蒙茸。

  2. 诗歌鉴赏

  • 诗歌开篇即点明地点和时间,“太白名山古鄮东”,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生动的地理位置图。
  • 接着,诗人以“结茅自晋永康中”起句,展现了天童寺的历史渊源,表达了对古刹深厚的历史情感。
  • “育王晋松化龙去,天童古柏犹青葱”两句,通过对古树与龙的比喻,赞美了古刹的古老与生机勃勃。
  •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对古树下道路的记忆,以及古树与松林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古树的历史价值与独特魅力。
  • 最后两句,“纵有新栽,不敌老干常蒙茸”则表达了对古树新生力量的赞赏以及对老树坚韧生命力的钦佩。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天童寺作为中国禅宗五大名山之一的文化地位,也展示了古树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象征意义。
  • 通过诗中的古树,诗人寄托了对自然、对历史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顽强不屈的赞美。

陈劢的《天童寺古柏》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文化遗产,它记录了天童寺的历史变迁和古树的沧桑岁月,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深敬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