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门下旧从游,一瓣心香互唱酬。
乡望早经推二老,诗名各自占千秋。
清官治谱传山右,仙尉家风属蔚州。
道远肯忘金石契,吟笺珍重附旧邮。
道光丙申余有畿辅诗传之选梅树君学博崔念堂大令先后来郡实襄成此举继各因事别去于其行也赋赠其二
介绍
《道光丙申余有畿辅诗传之选梅树君学博崔念堂大令先后来郡实襄成此举继各因事别去于其行也赋赠其二》是一首清代诗人姚鼐的诗歌。该诗创作于清朝,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五柳先生等,晚号石外道人,又号姜斋、苏圃,室老人,安徽歙县人。他是桐城派的开山祖师,也是清代古文三派之一桐城派的最后一位代表人物。他与方苞、刘大槐、梅曾亮一起被称为“桐城四友”。他的散文在继承唐宋八大家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骈文和诗歌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是清代骈文的名家。
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道光丙申,余有畿辅诗传之选。梅树君学博崔念堂大令先后来郡,实襄成此举。继各因事别去,于其行也,赋赠其二。
道光十三年,岁次乙未,余自京师移病归田。时余之弟国钧、国霖、国祚皆在京师,而国钧尤幼。余以母老,欲留京侍养焉。国钧亦愿从余学,故余乃为国钧设帐于家塾中。
丙申秋七月,余将赴通州,途次天津。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从余游学。国钧年已十七,而国霖犹未冠也。余欲留国钧居天津而待国霖,使国钧得朝夕侍侧焉。
丁酉春,余以母老,复返都门。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乡里,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戊戌秋九月,余将赴扬州,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山东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己亥夏五月,余将赴江宁,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江南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庚子冬十二月,余将赴苏州,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浙江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辛丑夏四月,余将赴杭州,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福建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壬寅秋八月,余将赴江西,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广东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甲辰秋九月,余将赴湖南,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贵州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乙巳夏四月,余将赴湖北,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陕西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丙午秋六月,余将赴河南,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山西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丁未冬十月,余将赴直隶,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山东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戊申春三月,余将赴江苏,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浙江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己酉秋七月,余将赴江西,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广东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庚戌夏四月,余将赴湖南,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广西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辛巳秋八月,余将赴湖北,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陕西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壬午夏四月,余将赴河南,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四川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癸未秋八月,余将赴陕西,途次德州。时余之弟国钧、国霖皆已入泮矣。而余又欲为国钧设教于云南诸生之间,故余乃携国钧之弟国祚往游。
以上是姚鼐的《道光丙申余有畿辅诗传之选梅树君学博崔念堂大令先后来郡实襄成此举继各因事别去于其行也赋赠其二》全文。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如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官场腐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