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俗宜吾道,移家住水村。
估帆朝逐市,渔火夜过门。
风静微留岸,潮归浅出源。
小洲行处有,随意筑新园。
桐洲杂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桐洲杂诗》是陈遇夫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作者远离尘嚣、隐居水村的生活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 诗歌背景:
- 陈遇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远离城市喧嚣,选择水乡小居的愿望。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生活态度。
- 诗歌内容解析:
- 远俗宜吾道:这句话表明了作者追求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远离都市的喧嚣和纷扰,能够找到内心的宁静。
- 移家住水村:描述了诗人选择居住环境的过程。他最终选择了水边的村落作为新家,这样的选择反映了他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 估帆朝逐市,渔火夜过门:这些诗句描绘了水村的日常景象。船只在清晨出海,晚上归来时渔火点点,这些画面生动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繁忙。
- 风静微留岸,潮归浅出源:这里描绘了水边的风景和动态。微风使得水面平静,而潮水的涌动则给人一种生命的活力感。
- 小洲行处有,随意筑新园: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空间的自由支配。他可以在任何一个小岛搭建自己的小园,这种自由体现了他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掌控。
- 诗歌主题探讨: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水村生活的具体描绘,作者表达了对都市喧嚣的排斥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
- 诗中的“随风”和“随波”等意象,暗示了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变迁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适应。
- 艺术风格分析:
- 在艺术风格上,《桐洲杂诗》采用了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这种风格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灵,易于产生共鸣。
- 历史文化价值:
- 《桐洲杂诗》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元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拜。这种对自然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看出《桐洲杂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次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建议直接向老师或同学求助以获得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