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对雨

新晴无几时,东风又作雨。
清明节已过,春色在何许。
摇绿竹相戛,湿红花欲吐。
胡蝶弱还飞,流莺涩亦语。
造化暗推移,峭寒曾莫阻。
不息即天机,吾悟养生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可园对雨》是清代诗人陈作霖的作品

《可园对雨》是一首描绘春雨的诗,通过对雨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哲理的理解。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 创作背景:陈作霖,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江宁人。他是一位举人,曾就职教谕。除了诗歌创作,他还著有《可园》、《寿藻堂》等集。《可园对雨》便是他众多作品中的一篇,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
  • 诗词内容:诗中描述了清明节过后,春雨如期而至的景象。通过“摇绿竹相戛”、“湿红花欲吐”等生动的描写,传达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 文化价值:《可园对雨》不仅在文学上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它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以及他们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此外,作为北京地区保存相对完好的私家园林——可园的一部分,这首诗也增添了园林文化的内涵,让人们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园林之美。

《可园对雨》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对于爱好文学和艺术的人来说,这首诗是一个了解清朝文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窗口。通过品读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