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和方植之丈

葛衣初解暑方残,夜罢温经辄倚栏。
松月已斜犹满户,海云自落不归山。
修翎本志樊笼外,冗土无功笔砚间。
览镜久知非食肉,独怜尘土尚朱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秋夜和方植之丈》是清代诗人陈克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清道光甲辰(1824年),陈克家当时是一位候选教谕,其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在诗歌领域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信息
  • 作者简介:陈克家,字梁叔,元和人。他是一位道光甲辰举人,曾担任过候选教谕的职位。陈克家的诗歌作品丰富,包括《蓬莱阁诗录》。殉难是他在生前遭受的不幸遭遇。
  1. 作品原文
  • 诗句摘录:”葛衣初解暑方残,夜罢温经辄倚栏。松月已斜犹满户,海云自落不归山。修翎本志樊笼外,冗土无功笔砚间。览镜久知非食肉,独怜尘土尚朱颜”。
  1.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秋夜和方植之丈》以“秋夜”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中的“松月已斜犹满户,海云自落不归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象,还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
  • 情感抒发:诗中流露出诗人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和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凉感受。特别是“览镜久知非食肉”,这句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哲理思考: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例如,“修翎本志樊笼外,冗土无功笔砚间”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这种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使《秋夜和方植之丈》不仅仅是一篇抒情诗,更是一种思想性的作品。

《秋夜和方植之丈》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和哲理思考的诗歌,也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