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夜访叔伊于损轩旧居即送其之鄂

损轩诗梦坠如烟,载月重过一悄然。
人事可胜华屋感,雁声又入早秋天。
稻粱江海催君发,蛙黾林塘恣我眠。
更对烛阑思伯氏,白头何日共归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六夜访叔伊于损轩旧居即送其之鄂》是陈宝琛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送别之情。《十六夜访叔伊于损轩旧居即送其之鄂》这首诗通过描绘损轩旧居的景象,以及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陈宝琛作为清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次月夜中,诗人拜访了久别的友人,并在送别之际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诗中的“载月重过一悄然”和“人事可胜华屋感”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离去后的寂寥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同时,“雁声又入早秋天”则暗示了季节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十六夜访叔伊于损轩旧居即送其之鄂》采用了典型的古典诗歌形式,如五言绝句或七言律诗,这种形式使得诗歌更加精炼,易于读者理解和体会其中的感情。此外,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梦坠如烟”,“载月重过”,以及“人事可胜华屋感”,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增加了读者的联想空间,使得诗作具有更强的感染力。

《十六夜访叔伊于损轩旧居即送其之鄂》不仅是陈宝琛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时代精神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友谊、离别与记忆的主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