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王文成书游庐山开先寺闻瑞卿都谏亦往白鹿因简诗题后

纪功石侧低徊久,谁见听钟独往时。
翰墨于公本馀事,风波当日正孤危。
啸声隔岭如相应,心学逢源了不疑。
曾是两贤枝策地,残生鹿洞可重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观王文成书游庐山开先寺闻瑞卿都谏亦往白鹿因简诗题后》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的作品。这首诗作不仅是一首文学艺术作品,也是一段历史与文化的记忆,通过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从文学角度来看,《观王文成书游庐山开先寺闻瑞卿都谏亦往白鹿因简诗题后》展现了诗人陈宝琛深邃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诗歌技巧。作为清代末年到民国初年的诗人,陈宝琛的诗歌创作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文学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在这首诗中,“纪功石侧低徊久,谁见听钟独往时”,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包含了对历史的沉思,也有对现实的反思。此外,诗句中的“心学逢源了不疑”等表述,显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同样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和社会背景。陈宝琛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他在官场上的经历颇为波折,曾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这段经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如“曾是两贤枝策地,残生鹿洞可重窥”。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层次,也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意义。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了解到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心态和追求。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的语言简洁却意味深长,意象丰富而含蓄。诗人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庐山开先寺的自然景色和历史遗迹,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观王文成书游庐山开先寺闻瑞卿都谏亦往白鹿因简诗题后》是一首集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于一体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和时代风貌,也为研究清末民初的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喜爱古典文学和历史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和赏析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