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徒落尘网,见水如放归。
闽江划双流,君我各一涯。
烟波老忍割,来与风埃期?
通河源玉泉,放闸清沦漪。
秋泛昔有图,况及初夏时。
葭菼雨新沐,船过凫群飞。
依稀家江景,所欠青山围。
乞君为我图,逝将寻旧矶。
鸥鹭正责诺,素衣幸未缁。
畏庐招泛通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畏庐招泛通河》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作品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闽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作者简介: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任多个官职,并在地方教育上有重要贡献。
诗的内容与主题:《畏庐招泛通河》通过描绘闽江两岸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心境,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诗中的“钓徒”象征着远离家乡的游子,而“通河源玉泉”则代表了家乡的美好和纯洁。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向往之情。
诗歌的艺术特色:陈宝琛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和生动的形象,如“烟波老忍割”、“蒹葭雨新沐”等,这些词语不仅描绘了景色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同时,诗歌的结构和形式也非常规整,读起来既有节奏感又富有韵律,体现了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歌的社会意义: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诗歌作品,《畏庐招泛通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陈宝琛个人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陈宝琛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技巧,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清末近现代初的历史和社会变迁。
《畏庐招泛通河》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学作品,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都非常高。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