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叔明王孙谢荔支

王孙竞爽媲二苏,自相琢磨瑾与瑜。
十年寝馈山水窟,养就诗笔清而腴。
适来尝荔出新什,芳冽有若倾醍醐。
投桃区区辱琼报,使我惭汗淋襜襦。
溯从宣庙罢方贡,玉食久阙赪虬珠。
岭纡海迥况当暑,火伞熏灼逾红炉。
色香味变越三宿,奈此冰雪神人肤。
殊尤生世限时地,厥包坐让千木奴。
谁知奇肱巧创述,能缩亥步翔天途。
物同夷蹠异所需,火攻殃及民骇吁。
止戈南北傥混一,燥吻计晷频沾濡。
君谟之谱香山图,名品要自分精粗。
故园绕楼十数株,夏热犹足羞彤除。
炎风向阑树已洗,期以明岁心敢渝?
阳春难和且趁韵,莫笑拊玉声乌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和叔明王孙谢荔支》是清代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与作者的背景密切相关。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听水老人,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他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其作品风格多变,从豪放奔放到细腻婉约,无不涵盖。而《次韵和叔明王孙谢荔支》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充分展现了他的诗歌才能。

在艺术特色方面,此诗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中通过“王孙竞爽媲二苏,自相琢磨瑾与瑜”这两句,巧妙地比喻了两位文人的才艺和志趣,表达了对彼此才华的钦佩以及对传统文人精神的传承。同时,诗中的“十年寝馈山水窟,养就诗笔清而腴。”反映了作者长期的游历生活与深厚的文学积累,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的深刻感悟。此外,诗人还通过“适来尝荔出新什,芳冽有若倾醍醐”等句子,传达了对美食的独特品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次韵和叔明王孙谢荔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样重要。它不仅是陈宝琛个人艺术成就的标志之一,也代表了清末民初时期中国诗歌的风貌。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后世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次韵和叔明王孙谢荔支》不仅是陈宝琛个人创作生涯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清代诗歌、中国文人精神及审美情趣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陈宝琛的文学观念与艺术追求,还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