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天残棋

一枰零乱,欠猧儿替我,从新翻却。越是收场须国手,不管饶先争著。休矣纵横,究谁胜败,局罢同邱貉。可怜灯下,子声敲到花落。
兀自坐烂樵柯,神州卵累,眼看全盘错。大好河山供打劫,试较是非今昨。蜩甲枯馀,玉尘输尽,说甚商山乐。羡他岩老,梦边那省飞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壶中天·残棋》是陈宝琛创作的一首清诗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国手棋艺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陈宝琛是清代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壶中天·残棋》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和风格,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清末或近代创作的。
  2. 诗歌原文
    一枰零乱,欠猧儿替我,从新翻却。越是收场须国手,不管饶先争著。休矣纵横,究谁胜败,局罢同邱貉。可怜灯下,子声敲到花落。兀自坐烂樵柯,神州卵累,眼看全盘错。大好河山供打劫,试较是非今昨。
  3.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陈宝琛通过《壶中天·残棋》表达了他对国手棋艺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越是收场须国手”,意味着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在棋局中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与当时中国面临的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
  • 艺术手法:陈宝琛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越”字的重复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神州卵累”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国家状况,让人联想到国家的脆弱和无力。
  • 文化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末或近代,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刻。陈宝琛通过对棋局的描述,隐喻了当时的国家局势,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和焦虑。
  1. 诗歌影响
  • 文学价值:《壶中天·残棋》作为陈宝琛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 历史意义:在历史的长河中,《壶中天·残棋》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诗歌,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个时代的风貌。它提醒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壶中天·残棋》不仅展现了陈宝琛作为一位文人的深邃思想和独特风格,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点。这首诗不仅是陈宝琛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朋友来说,这首《壶中天·残棋》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