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春 · 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同东篱诸子

烘炉润鼓。渐春到镜奁,明珠先曙。汉苑洞箫,初试东风,流莺语。吟壶曾结神仙侣。共欢夕、梅边尊俎。岁华依约,红裁翠剪,彩花钗股。
休负。双鬟为识,乍回首最在、骄尘红雾。蘸语夜潮,回烛风廊,凌波步。霓裳新按云韶部。便不是、常年宫谱。会看声动枢南,唤雷启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同东篱诸子,是一首由近现代诗人陈洵创作的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的内容、作者背景和其文化意义:

  1. 内容概述
  • 季节与景象:该词描述了立春时节的景象。首句“烘炉润鼓”描绘了春天的温暖和大地的复苏,紧接着“渐春到镜奁,明珠先曙”形容春日渐深,自然界中的万物开始苏醒。
  • 音乐与活动:“汉苑洞箫,初试东风,流莺语”描绘了一种宁静而美好的场景,箫声悠扬,春风拂面,流莺在树梢上婉转歌唱。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 人物与活动:“吟壶曾结神仙侣”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们欢聚一堂的情景,共同欣赏春天的美好,享受着诗酒之乐。这里的“神仙侣”可能象征着诗人与朋友们之间的亲密无间和朋友间的相互尊重。
  1. 作者介绍
  • 陈洵:此词由陈洵创作,他是广东新会人,早年游历赣、豫十年,生活并不顺遂。后归粤,得以通过诗词得到梁鼎芬的赏识,并加入了南园诗社。在朋友黄节的鼓励下,他度过了贫困的生活。抗战期间,他避居澳门,战后返回广州继续他的教育事业。朱孝臧对陈洵的评价极高,认为他与况周颐齐名,无人能敌。
  1. 文化价值
  • 艺术风格:陈洵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风格著称。这首《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种对自然美的独特把握,使得他的词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 情感表达:陈洵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喜悦心情,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同时,他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示了人性的光辉,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启发。
  1. 鉴赏与评价
  • 语言精炼:陈洵的词作在语言方面表现出极高的水准。他的词作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来增强表现力。这首《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就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展现了陈洵作为词人的卓越才华。
  • 思想内涵:陈洵的词作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注重于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在词中融入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使得他的词作不仅具有艺术性,更有思想性。这使得他的词作具有更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 影响与传承
  • 影响深远:陈洵的词作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他的词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墨客,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许多后来的词人也受到他的启发,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
  • 传承至今:陈洵的词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同时,他的词作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同东篱诸子》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美景的词作,更是一幅生动的人文画卷。它展现了陈洵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人性的赞美。这首词不仅仅是陈洵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