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感怀用尤悔庵原韵

鹊又填桥矣。满长安、千门砧杵,四围云水。长记常年茅屋下,佳节团圞能几!有和病、云鬟雪涕。纵病倘然人尚在,也未应、我泪多于此。弹不尽,半襟雨。
如今剩有孱躯耳。便思量、故乡瓜果,也成千里。谁借针楼丝一缕,穿我啼红珠子。奈又说、春蚕竟死。嘱咐月钩休潋滟,幸怜人、正坐罗窗里。风乍吼,粉云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夕感怀用尤悔庵原韵》是清代陈维崧的一首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创作背景:《七夕感怀用尤悔庵原韵》作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当时陈维崧在冒襄的水绘庵中读书。此时期陈维崧正值年少,才华横溢,其诗作多反映了他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2. 诗词原文: 鹊又填桥矣。满长安、千门砧杵,四围云水。长记常年茅屋下,佳节团圞能几!有和病、云鬟雪涕。纵病倘然人尚在,也未应、我泪多于此。弹不尽,半襟雨。如今剩有孱躯耳。便思量、故乡瓜果,也成千里。
  3. 艺术特色:陈维崧的这首《七夕感怀用尤悔庵原韵》以七夕节为背景,通过描绘长安城的热闹景象和节日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长记常年茅屋下,佳节团圞能几”展现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而“纵病倘然人尚在,也未应、我泪多于此”则表达了即使身体不适也不影响对亲人的深深眷恋,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
  4.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通过对节日景象的细腻描写,将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大事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家国命运的关注。

《七夕感怀用尤悔庵原韵》不仅是陈维崧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还能体会到诗人在面对人生坎坷时那份坚定的爱国之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