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尉氏道中作

登尉缭台,上三垂岗,伤如之何!忆谈兵说剑,才情磊落;投秦去魏,意气嵯峨。我到中原,重寻旧迹,牧笛球风起夜波。谁相问,纵残碑尚在,一半销磨。
短衣匹马经过,叹禊日难逢晋永和。正水边柳眼,斜窥芳岸;风前燕尾,乱剪晴莎。异国风光,中年意味,写上乌丝感慨多。休凭吊,西湔裙挑菜,士女娑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三日尉氏道中作》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天宝三年(743)春天,从奉先(今属陕西省)回洛阳途中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春天,时杜甫正在洛阳与家人暂别。全篇以“忆家”为核心,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怀念和对家乡生活的向往之情。

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笑语盈盈暗香去,此时无声胜有声。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简要分析:

  1. 诗歌背景与主题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长安的所见所感,通过描写三月三日长安街头的美丽丽人和她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华景象。诗人通过对丽人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语言特点
    诗句用词考究,如“绣罗”“蹙金”“银麒麟”等都是形容女子服饰华丽的词语,体现了唐代服饰文化的丰富和精致。同时,“笑语盈盈”描绘了女子们欢快愉悦的状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3. 艺术手法
    整首诗以“忆家”为主线,通过对丽人的描写,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将丽人比作春天的象征,暗喻了诗人内心的希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月三日尉氏道中作》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相关推荐